许正龙官方网站
http://2499.diaosu.cn
许正龙首页>文章>正文

走出雕塑的误区——有感于当前城市雕塑之现状

更新时间:2024-04-26 03:28:44 作者:longer
    当今城市雕塑空前发展,成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价值日益受到人们肯定,已作为环境美化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。

    一些内涵丰富、塑造精湛、有区域特点的雕塑作品能够陶冶情操,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素质,有些乃至成为城市的标志和国家的象征,雕塑史中不乏佳作。中国也不例外,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、农展馆的大型雕塑群像、广州的《五羊》、四川的《长征纪念碑》,还有树立于日本长崎的《和平少女》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    然而,仔细审视您周围已树立的雕塑,就会发现,真正好的作品不是多了,而是太少,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,目前各地城市主导雕塑发展轨迹的因素是什么?雕塑队伍自身专业素质与修养完善程度究竟如何?有多少雕塑家是在严肃认真地从事雕塑设计呢?又有多少雕塑是真正雕塑家做的呢?在当前商品经济的热潮下,雕塑如同其他艺术一样不可避免地步入了商品社会,金钱与权力像不散的阴魂,在雕塑工程甲方与雕塑家乙方之间游荡,雕塑艺术塑造和品评标准也随着制作周期长短、造价高低与关系疏密的竞争而渐渐淡化。与过去相比,雕塑作为较为永久的艺术形式,人们对它的关注点变了。城市雕塑确实不同于架上雕塑等艺术形式,它牵涉的人和事是多方面的。这一点,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尤为明显,即使是当年米开朗基罗和罗丹,也未能摆脱雇主影响的阴影,面对当代汹涌的商品大潮,体现一定商业性质的雕塑,如何更好地体现其社会性及艺术性,美化环境、造福后人,就该走出这本不该进入的误区。

一 雕塑与雕塑理论的分离

    雕塑作为一门永恒的艺术,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精神在物质材料上的凝结,是后人考据先人的重要凭证。由于其带有某种文献性和史诗意义,本着对历史、对人负责的要求,首先雕塑家必须具备广博的修养与丰富的文化知识。自古以来,中国雕塑行业由于采用师徒相承制的“手工作坊”形式,古代雕塑家地位低贱,为历代达官贵人所不耻,作为重要艺术门类,雕塑理论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的,少有雕塑家的名字流传于世。绝大多数雕塑工匠没有较好的文化素养,作品仅仅属于 “匠行之作”或“雕虫小技”。20世纪早期,西方艺术教学体系传进东方,雕塑才纳入美术学院,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专业。长期以来,雕塑理论教学与雕塑家修养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善,“动手不动笔”的传统观念仍束缚着众多雕塑家,各种雕塑规律,如室内雕塑与室外雕塑、纪念雕塑与标志雕塑等,其特性都有待于雕塑家与理论家们进一步研究,还存在着小型室内雕塑室外放大化,以及表现形式、放置位置相互混淆等诸多弊病。盲目地大量建造一些与艺术规律相悖的雕塑,不仅不能带来美感,反而影响人的正常视觉、破坏生态环境,只会给未来留下更多的废弃物。

    一门独立艺术的发展壮大,在于其相应理论的完善。雕塑家呼吁理论的介入与指导,城市雕塑更是迫切需要雕塑理论家的品评,然而目前雕塑艺术理论的贫弱是显而易见的。理论界、新闻界应对新立雕塑进行论证,褒优贬劣,只有这样,才能推动雕塑艺术在商业社会中的正常稳定发展。

二 雕塑与环境设计的分离

“有些雕塑作品本身是独立的,有些雕塑作品是为点缀建筑空间服务的。前一种的环境只是由雕塑艺术本身所设置的一个地点;而后一种之中最重要的是雕塑与所点缀的建筑物的关系,这个关系不仅仅决定它们的内容。”

    人类生存空间,迫切需要优美的环境,环境的治理和改造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的发达程度。保护环境、美化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遵循的准则和共同的追求,人们不仅从生态平衡角度,更从心理上致力于营造一个既能满足生存需求,又能体现精神表达的优美环境。雕塑成了环境的焦点,在主题内容、表现形式和空间尺度等方面均表现出环境掣肘与融通特性。环境制约雕塑,雕塑充实环境。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,雕塑起着维系空间的作用,作为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。

    纵观当前雕塑,由于教学中未纳入相关课程,导致雕塑业者不懂环境,有时雕塑家连将来雕塑放置环境都未见着,仅凭甲方(或中间商)的片纸口谕,即开始雕塑创作。另一方面建筑师们在设计环境时,没有考虑设置雕塑,只是若干年后,由于某种原因觉得应该有雕塑,没有相应摆放位置和观赏空间,出现了大量与环境不相吻合的所谓“雕塑”作品。

其表现为:

    1)雕塑内容与环境性质迥异。如:在某纺织厂大门左右,分别设置动物主题雕塑,以《天鹅》与《奔鹿》居多。

    2)雕塑材质与环境色度相混。如:在南方某游乐场所的绿色丛林中,设置深色纪念性雕塑,以英雄烈士像居多。

    3)雕塑体量与环境空间不适。如:在华北某地的立交桥绿地中,设置需仔细观赏的小型园林雕塑等。

    4)底座处理与雕塑风格不合。底座往往雕塑家忽略(或轻视),有些装饰性小品被放置在高高的单调的四方台座上,削弱了作品的魅力,限制了雕塑功能的扩展。

三 雕塑家与工程甲方的分离

    室外雕塑因其位置显赫,体量相对较大,需大量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,必然牵涉到雕塑的主管或投资机构(以下按惯常合同语言,简称工程甲方),雕塑工程直接体现了艺术品的商业制约因素。主题内容的选择、表现手法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雕塑家与工程甲方协调的部分,从某种程度来说,工程甲方成了雕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,操纵了雕塑的艺术命脉。当前一些工程甲方均是我出钱,你做雕塑,至于偏好哪个内容、何种形式,你只管做,甭管与环境是否协调、表现是否恰当,你不做,还有别人做(一般都是几家单位或个人投标竞争)。雕塑家有多少整体设计的主动权呢?迎合甲方口味,看眼色行事、顺话题而走成了商品经济社会中雕塑家委曲求全的手段,他们既要保留艺术家那点可怜的责任心,又必须使稿子通过,真是两头为难!遇到真诚开明的工程甲方,那是雕塑与雕塑家的幸运。有些基层领导,为了美化所属环境,表达他们的志向,动机是为人民办实事、办好事,由于不了解雕塑艺术规律,从细节上设立了条条框框,束缚了雕塑家的手脚,做出来的雕塑适得其反。出于他们的地位,稳妥起见,眼睛总是盯着上面,上级部门做什么雕塑,下面也就跟着做,出现了大量雷同的雕塑形式,有些雕塑专业户甚至批量销售,致使全国各地“天鹅满处飞,奔鹿遍地跑”。潘鹤先生在深圳市政府门前做了雕塑《开荒牛》,随着改革开放的趋势移至内地,各地很多县、市乃至乡政府门前都要做当地的开荒牛,某山区县政府大楼前已立一头“牛”,其间隔不远的县委大楼前也准备立一座,可见官僚主义、本本主义在雕塑内容选择上的影响之大。在时间上制作雕塑相应有个过程,从设计、放大到材料加工都应严格要求,抓雕塑工程作为甲方负责人的在位功绩,或是为了赶某个庆典,往往给予雕塑家的时间特别有限,一哄而起,草率收兵,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?

四 雕塑家与加工制作的分离

    与画家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不同,城市雕塑是一项综合协作的工程,大型雕塑涉及到木工、电焊工、翻模工、材料制作工人等,所有协作都围绕于雕塑家的总体构思。在工序上,设计小稿和泥塑放大只是全过程的部分,还牵涉到翻模制作、材料加工、土建、运输吊装等一系列工程部门;在安全耐久方面,又涉及土壤结构、冰冻层、防风、避雷、抗震、耐腐蚀及结构力学等科研部门。每一环节对于整个雕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为此,要求雕塑家应当具备一定的加工技术能力和协作精神,如果不是这样,要想做好大型雕塑是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 从泥土转化成坚固材料,雕塑得以永存,可以说,材料的加工制作是雕塑家思维的延续,是进一步再创造。现代社会发展,分工愈来愈细,早期雕塑家独揽制作全过程的局面已经打破,而是分散到各个制作部门,减轻了雕塑家负担,可以集中精力去从事创作,由此而来造成了许多雕塑家只会设计或做泥稿,有些作品仅仅是根据雕塑家的一纸平面草图加工而成。在此情形下,也使非雕塑家制作雕塑成为可能。雕塑家难道只是完成设计和泥稿吗?应该说,对材料特性及材料美感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。

    雕塑家显然是艺术家,从加工制作方面看,具有更多的“工匠”成分。本着这一观点,才能使材料艺术魅力在作家手中得以充分发挥,使设计意图和微妙感觉完全体现在材料上,丰富雕塑的表现语汇,艺术家不光完成设计小稿,就放手让工人“照葫芦画瓢”去临摹,仅凭数次所谓“监制”就够了。在材料加工过程中上,雕塑家不能或不愿即兴发挥,形式语言大量流失,是当今雕塑憾事。

    一件优秀雕塑的诞生凝聚并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智慧,一件好雕塑胜过一部美学,莱辛的美学著作《拉奥孔》就是围绕雕塑《拉奥孔》来展开的。而今欣逢盛世,雕塑家身处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,雕塑艺术繁荣并不说明雕塑作品的伟大,一件好作品的萌动、孕育、产生需要克服无数困难,愿中国城市雕塑艺术能走出误区,去芜存菁,不断总结与完善,使城市雕塑真正无愧于这个时代。

原载《美苑》杂志1996年第4期

 

评论

发表评论

微信

微博